第二百七十二章:京师密探(续)_我爸爸是穿越者
笔趣阁 > 我爸爸是穿越者 > 第二百七十二章:京师密探(续)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二百七十二章:京师密探(续)

  “禀王上,大明京师甲级密报,明朝打算将我国商人和商品驱逐出境,并已向东南派驻重兵”

  刘通向刘守义拜道。

  在汉海王国,一般情报分为五级。

  甲级为最高,也是最绝密的情报。

  乙级次之,之后就是丙级,丁级,戊级四级。

  在发报之时,电报排头都会标注清楚。

  除去情报标注外,甲级情报往往都会已专有的暗语。

  和普通电报的明语有所区别。

  而这暗语,只有刘守义和刘海兴知道。

  这也是为了保密需要。

  虽然目前汉海王国没有敌对势力掌握电报机技术。

  没有太多保密需求。

  但是毕竟现在电报机自己推广。

  用的人多了,难免有疏漏。

  所以刘守义和刘海兴商议后,决定给甲级情报,文件以专有暗语发报。

  刘守义恩了一声,接过了情报一看,点了点头。

  “今年我们安排的人有多少去参加了大明的科举”

  刘守义看着情报。

  这是一份关于各地考生进京赶考的情报。

  “禀王上,今年有七人,比成化三年的时候多了三人”

  刘通向刘守义拜道。

  自从景泰五年和天顺元年两次科考后。

  刘守义每次科考都会安排几个考生进京赶考。

  这些有的是大明土著,更多的原本就是汉海王国的人。

  这些人每年都会由绣衣卫资助,学习。

  每次进京赶考少则两三人,多则四五人,都不会太多,而且这些人相互之间,都不知道。

  要想获得专有的情报,最好的方式就是打入敌方内部。

  而打入大明内部最佳的方式。

  就是派人参加大明的科考。

  只要花钱弄一个假的身份就行了。

  剩下的就是按照流程走,参加乡试,会试就行了。

  当然这么多年,也有名落孙山的。

  但是没关系,弄个秀才当当也是可以的。

  在大明,只要考中秀才,那就算翻身了,完全可以不交税,而且在地方也是受人尊敬的。

  当然最好是考进进士。

  如此便可到各地为官。

  那才叫真正打入敌人内部去。

  二十多年来,汉海王国通过这种方式,已经向大明内部渗透了近百位官员,其中大部分都在地方为知县。

  少部分优秀的甚至做到了知州,知府一级。

  更别说还有几百位考中秀才或者举人,但是没有考中进士的人。

  以此才让汉海王国对大明中央或者地方情报都是了如指掌。

  “好,告诉他们,潜伏起来,万不可暴露,另外也通报一下各地绣衣卫,明年五月前后,我们就准备对大明动手了,特别是东南六省,让他们加紧时间,尽快完成各地盘查,以备我们占领大明后接收地方”

  刘守义说完,刘通领命而去。

  不久一封来自绣衣卫的电报开始在大明各地传扬。

  那些潜伏在各地的绣衣卫们纷纷行动起来,执行刘守义的要求。

  从各地官员,到各地士绅,再到各种商户。

  这些绣衣卫都暗中查了个遍。

  或派人偷听,或听闲言碎语,或在官府中查案底。

  将各地士绅所有多少土地,多少佃户,人口几何,有无犯罪诸事,都查得很清楚。

  查清楚之后,在把这些信息,安置在各地绣衣卫的据点内。

  以后汉海王国的军队进入后,这些便是依据。

  而这时的京师城内,来自各地的考生也已陆续赶到。

  准备起九月中旬的科考殿试。

  在酒肆中,在茶社内,四处可见谈天说地的考生们。

  他们吟诗作对,高谈阔论,一幅忧国忧民之感。

  在这之中也有几位神色凝重,形态异样的学子。

  迎合着周围的人和事,尽量融入这些学子当中。

  在其中一个茶社中。

  “继昭兄,原来在此啊”

  一位名叫刘拓,来自福建福州的考生在茶社中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后,上前拜道。

  “原来是文生兄,来坐下一起品茶如何”

  浙江绍兴人陈哲站起向刘拓比了一个请的手势。

  刘拓则笑着对陈哲一拜。

  “多谢继昭兄美意,那在下就恭敬不如从命了”

  刘拓陈哲也是在路上相遇的,二人都出生寒门,并非士绅,秀才,商户出生,家境贫寒,也算有些共同语言,之后二人便结伴同行,一起来到京师赶考。

  二人坐下后,陈哲向刘拓问着。

  “文生兄如今在哪投宿啊”

  刘拓喝了口茶,笑道。

  “不瞒继昭兄,在下囊中羞涩,只能在南外郭城,福天客栈投宿,虽然远了点,但多走几步也无妨”

  刘拓摸了摸头,对陈哲笑了笑。

  “如此也好,而且距离远一点,还清净许多,可以多学一些,对了考试的书籍文生兄还有吗,没有我这有,我们就如来京路上一样一起研读如何”

  陈哲见此,也笑了笑。

  “好啊,我这正好新得了一本易经和诗经,你我一起研读如何”

  陈哲笑道。

  “如此,多谢了”

  刘拓听后大喜。

  受限于家庭,刘拓没办法买齐所有书籍。

  能和陈哲一起,各取所需,一起研读复习更好。

  按原先的考试来看,明朝的科举分为三场。

  第一场考四书义三道和五经义四道。

  第二场考论一首,判五条,诏,诰,表各一道,

  第三场考经史策五道。

  而考试题目和答题主旨主要出自四书和五经之中。

  格式以八股为准。

  所谓八股文,每篇由破题,承题,起讲,入题,出题,起股,中股,后股,束股,落下十个部分组成。

  整个科举制度,分为四级,童试,乡试,会试,殿试。

  第一级的童试,每三年由提学官,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,包括县试,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,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,也就是秀才资格,方能进入府,州,县学学习,也是入学考试。

 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。

  第二级乡试,每三年在各省会举行,主考官由皇帝委派,中式者为举人。

  第三级会试,每三年在京师举行,由礼部主持。

  第四级殿试是会试中试者,天子亲自在朝廷策试,又称廷试。

  殿试中榜者称为进士。

  殿试分一、二、三甲发榜以为名第之次,

  一甲仅三人,状元、榜眼、探花,赐进士及第。

  二甲若干人,赐进士出身。

  第三甲若干人,赐同进士出身。

  如今明朝举办的便是第三级的会试。

  会试中者,便会参加进士,如果能进士及第或者进士出身,也就是位列头甲和二甲的人,大多都会进入翰林院,授以庶吉士。

  未来便会平步青云。

  要是位列三甲,一般都会派往各地为府县一级官员。

  所以很多人都会挤破头进入头甲和二甲。

  只要位列二甲以上,以后最少一个五品官是少不了的了。

  甚至进入内阁,位列一品都不是梦。

  当然大明对于读书人的优待好的没话说,就如举人进京赶考,路费都是大明报销的,自己只需要负担极少一部分就可以了。

  而且只要考上秀才,一身都会有保障。

  “挨,你们听说了吗,陛下已经下旨,要驱逐南国商旅”

  这时茶社内另一桌人高声议论着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84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84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